游戏观察报道/近日消息,北注协专家委员会发布了[2016]第1号-关于网游企业收入审计技巧和方法的专家提示(以下简称“《提示》”)。
《提示》从网游行业特点出发,说明了审计师在执行相关行业企业审计流程时面临的主要舞弊风险及应采取的审计方法。
《提示》认为,由于网游企业收到行业竞争激烈、产品生命周期短、研发团队不稳定、并购重组交易频繁、数据高度网络化等若干方面因素的驱动,存在一定的舞弊风险。因此建议审计师在对网游企业进行审计时,应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态度。
北注协建议的审计方法及程序
《提示》建议审计师应结合网游企业具体的业务模式、盈利模式,准确理解并运用收入准则;以IT审计为支撑,加强分析性复核程序的运用,加强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核对分析;适当运用观察、询问和检查程序,结合其他科目,如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经营活动现金流等,判断收入相关的逻辑性;严格执行函证程序,并针对异常游戏玩家实施核查程序等。总体的建议审计方面包括:
(一)IT系统审计:
网游企业游戏的运营高度依赖于游戏网络系统,收入确认及结算的基础数据也均来源于网络系统。所以,在执行网游企业收入审计时,应当以IT审计为基础,具体包括:
针对IT整体系统的审计,包括IT系统控制环境有效性、系统数据真实与准确性、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的信息传输准确性等;
针对IT系统在开发、变更、IT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维护等四个方面的审计,如付费与免费玩家的区分、游戏数据是否存在可修改缺陷、系统授权体系是否有效等。
(二)进一步审计程序:
在完成IT审计并确认网游企业的业务系统安全且运行有效的情况下,可重点采用检查、函证、分析等通常审计程序对收入数据的真实、完整性进行进一步审计。主要包括:
检查程序:包括确认企业游戏运营模式与行业角色、道具类型、收入确认分期、会计估计等;
函证程序:对银行、重大的联运或代理方的函证等;
分析程序:各运营模式下的收入金额、充值金额、消费金额的趋势是否正常,玩家总体数据及大金额付费玩家的个体数据与行为分析等;
其他程序:根据实际审计情况及发行,确认是否需要进行其他程序如员工充值检查、IP地址检查、大金额付费玩家访谈等;
网游企业收入确认的重点问题:
根据我们的经验,网游企业在进行收入确认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营模式:
网游企业按参与者类别可大致分为游戏开发商、游戏发行商(游戏运营平台)及游戏渠道商等,运营模式主要包括自营模式和联运/授权模式。各方承担的责任不同,在收入确认时首先需要根据各参与方签订的合作协议判断企业在相关游戏中承担责任的重要程度,考虑采用总额法亦或净额法。一般情况下,渠道商的收入为游戏的总流水收入,而发行商和研发商分别应按扣除上游厂商分成后的净额确认收入。
(二)虚拟货币:
玩家充值取得虚拟货币(如钻石、金币等)时,不能直接将相关金额确认为收入,而需要根据虚拟货币的实际消耗以及其所兑换成的道具类型分别进行确认。
(三)道具类型:
一次性的消耗虚拟物品:在使用时刻确认收入(如药水等);
有使用期限的消耗性虚拟物品:在使用期限内摊销(如有时限的坐骑、装备、装饰、属性加成等);
永久性虚拟物品:需综合考虑玩家与游戏产品的生命周期等因素,在合理期限内分期摊销确认收入。
(四)赠送:
对于游戏中常见的虚拟货币赠送、道具赠送、买赠等行为,需将其视为销售折扣,对虚拟货币、道具等的单位价值进行调整。
网游企业典型的可通过审计手段发现或质疑的舞弊行为范例:
产品后台控制权限混乱,存在人工篡改产品数据的现象或可能;
产品后台数据(如用户充值与消耗记录极少,无法满足合理的产品运营与分析需要;
无法取得上游合作商(渠道或发行商)的准确对账单,以及对方盖章的询证函;
玩家的道具消耗在短期内急剧增加,且在该期间并无特别的运营活动。
多个大额付费玩家IP地址相近或存在特定规律;
多个大额付费玩家电话号码连号或存在特定规律;
单一大额付费玩家通过多个不同账号、支付渠道进行充值;
大额付费玩家充值消耗行为与其上线时长、运营促销活动、游戏版本更新时间等其他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