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嘉映表示,判断网瘾算不算一种疾病时要小心,但有必要思考。如果“被教育者”长大成人后依旧不认可当初的做法,所谓教育将无异于洗脑和强迫。
5月3日,知名学者陈嘉映应邀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场“何为良好生活”的跨学科讲座。在现场问答环节,多次提到网游和网瘾等社会尖锐问题,比如如何劝阻沉迷网游的同学。陈嘉映认为,弘扬自己的价值观没有问题,但是强加于人与善意的劝解,或者教育与洗脑之间有宽阔的地带,想分清楚不太容易。
教育往往带有强迫的成分,比如父母教小孩学钢琴,家长的教育是基于将来小孩长大成人后就懂得当初的做法是对的。教育与洗脑的区别,其关键在于能否得到“被教育者”长大后的认可。如果没有得到认可,所谓教育就应与洗脑和强迫划为一类。
至于网瘾算不算疾病,陈嘉映首先表示了解有限,就他所想,下判断要小心,但有必要思考。陈嘉映以微信为例称,“人们的交流方式已被改变,而人们天然地认为传统的“眼对眼”交流方式很重要。虽然这种想法相当靠谱,但不是一个决定性的论据,因为并没有回答人际交流为什么一定要采取眼对眼的方式。”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外国哲学学科专业负责人,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紫江学者。所翻译海德格尔《存在于时间》,获国家教委学术成就二等奖;专著《语言哲学》被列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