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信条编年史 中国》4月登陆内地,育碧亲和我朝的举动来的虽有些晚,效果却远胜《潘达 利亚之谜》、《中国崛起》之流,因为它在收编子民的同时,还意外获得了一个亲爹。
昨日,西山居以张博亮为“刺客信条之父”作卖点,在朋友圈传播了一组相关的海报和新闻,引来无数老将挖坟。据媒体求证,张博亮仅为2004年育碧授权Gameloft开发的JAVA版刺客信条项目中 的主策划,以“之父”的概念纯属宣传目的。
虽然镇住了台面,获得了关注,但槽点满满,可谁又能站出来说错?
中国化的擦边球炒作由来已久,关于“XX之父”一说,我们可以先看看国外的做法。
暴雪副总裁、ArenaNet创始人Patrick Wyatt,担任过《激战》游戏的程序员、网络以及技术团 队的领导者,暴雪著名的《魔兽争霸》系列最初就是源于他的一个想法。作为《魔兽争霸》之父 ,Patrick Wyatt并没有以老国王的姿态为《魔兽世界》站台,后来,他又担任了《激战》的程 序开发,按理说完全就是《激战》之父,但从未给《激战2》站过台。《暗黑3》推出时,创始人 David Brevik颇有怨念,因为这款作品与他的设计理念有很大出入,修改的面目全非,作为真正 爸爸的他很有风度的保持了沉默,而不是站出来为亲儿子做宣传。
从国外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出,“XX之父”的说法基本名副其实,也鲜被当作宣传卖点,这只是一个 荣誉称号,而非营销概念。
回到我们的主场,擦边球的宣传变本加厉,诸如《勇者逗恶龙》、《英雄联萌 》,想必在立项之初就已目空了狸猫换太子后的荣华富贵。这种“我就是爹”的态度不值得推崇, 但或许一棍子也打不死,你我都清楚浮夸背后的辛酸。爹生的是IP和产品,大爹生的是热门IP和优秀产品,如果有足够的资本在这个市场存活,谁也不愿意把视野锁定在擦边球上。
归根结底,这也是近年手游产业大爆炸的主要原因,这批灵魂演员中,不乏有破茧成蝶者,造就 出了真正的富一代。还在挣扎的弱势群体,只愿你们运气好一些,早日逃离这又当爹又当儿的怪 圈。